WEFV2626EFCEYYYB15VEF |
內容簡介
李教授在中外古今的廣闊視野之下講解中國經典,融匯數十年眼見學識,旁徵博引、不落窠臼,加上他性情中人的風趣痛快,使講稿豐富多元,趣味盎然。他還邀請香港中文大學的專家學者一同講授與對話,並在數講之後增寫「續論」,進一步闡發講稿中的精彩之處。
作者介紹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樂評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獲哈佛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哈佛大學教授。著有《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西潮的彼岸》、《我的哈佛歲月》、《音樂札記》、《過平常日子》等專著。
目錄
面向之一 英雄本色
第一講 英雄本色 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記》 | 3
續論 《史記》的宗旨與「英雄」意義的再省思 | 31
面向之二 政教道統
第二講 政教道統 讀韓愈〈原道〉 | 45
續論一 「文」和「道」:與張健教授對談 | 83
續論二 從老電影的譯名學習古文 | 95
面向之三 江河歲月
第三講 江河歲月 讀蘇軾〈赤壁賦〉 | 103
續論 沈從文與抒情傳統| 147
面向之四 飲食男女
第四講 飲食男女 讀馮夢龍〈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 155
特別嘉賓:周建渝教授
面向之五 魑魅魍魎
第五講 魑魅魍魎 讀蒲松齡《聊齋誌異.畫皮、畫壁》 | 189
特別嘉賓:周建渝教授
面向之六 魂兮歸來
第六講 魂兮歸來 讀魯迅〈阿Q正傳〉和《野草》 | 227
續論 陳平原教授談《中國小說史略》 | 271
序
這本小書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門低班課,是為了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而設計的。本來只有一個學分,後來增至兩個學分。分量不重,目的是希望除了中文系的學生之外,其他各系的學生都可以選修。這是一門新課,是當年(2010年)新上任的文學院長熊秉真教授向我提議的,我本來覺得不能勝任,因為我的專業是現代文學,但是在院長和中文系主任何志華大力支持之下,我只好勉為其難。對我個人來說,這也是一個挑戰,我可以借此機會把我對於中國文化傳統的一些初步想法提出來,而且可以把傳統和現代的關係整理一番。
我的第一個考慮就是教學模式問題。一個學分的課程,只有八堂課,每堂一個半小時。這是中大的規定。於是我決定自己只講四堂,每一堂課只選一個基本文本,然後再配以其他相關文本,衍伸出一個主題,以此展現中國文化傳統的四種「面貌」或「面向」。但是又怕我講得大而無當,見林不見樹,於是請兩位年輕的同事──中文系的徐瑋和文化研究系的張歷君──協助,在我上課的前一堂先把選定的文本仔細介紹一番,有了這個基礎,學生也許更能夠體會到文本和主題之間的文化聯繫。這門課雖然由我「領銜主演」,其實是我們三個人合作的產物。沒有他/她們兩位的協助,我根本無法施展。在此特別鳴謝。
第二個考慮是教材,用什麼文本最適合?文字不能太過深奧,而且要有一定的代表性的「經典名文」。於是我想到自己在臺灣念中學和大學時期讀過,至今仍長存腦海的作品。我的首選就是〈赤壁賦〉和〈項羽本紀〉,這兩篇我覺得非讀不可,因為其古文登峰造極。下面就煞費周章了。如果「主題先行」的話,我必須選一篇儒家的文本,因為儒家的傳統毫無疑問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儒家的遺產太豐富了,從孔孟到當代「新儒家」,著名的文本太多,我如何選?《論語》或是《大學》、《中庸》?朱熹還是王陽明?黃宗羲或是曾國藩?康有為還是梁啟超?我第一次教的時候(2011年秋季),乾脆不選,反而用了一篇較通俗的文本:《三言》中的〈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這是我個人在美國教古典小說課時最喜歡的一篇,但發現這一次在香港的課堂上學生的反應不佳。也許學生認為這種材料太通俗了,不登大雅之堂?於是更促使我選一篇可以代表儒家思想的文本,在幾經考慮之後,我選了韓愈的〈原道〉,而不選孔孟的原典,因為目前「孔子之道」在中國大陸被媒體炒得太熱了,幾乎人人都在講《論語》,我又何必湊熱鬧?何況韓愈的幾篇古文,如〈原道〉、〈師說〉和〈祭十二郎文〉,我在中學時代都讀過,而且記憶猶新。此課的最後一篇,我選了魯迅的〈阿Q正傳〉(及〈狂人日記〉),來作一個「現代性」的批判和總結。最後一年(2014年),這門課變成兩個學分,我可以講六堂,所以多選了兩個文本,於是順理成章地又把〈珍珠衫〉選進去了,另外又加上自己也非常欣賞的《聊齋誌異》。
這門課我總共教了四次,第三次(2013年)教時,中大參加美國的網上教學聯盟Coursera,也把我的這門課(當時只有四講)選作網上課程之一,帶給我不少麻煩。因為每堂課都要現場錄影,由於我堅持用中文(普通話)講課,而校方必須顧慮到美國和其他地方的需要,於是我又不得不在課後補錄了一個英語版,文本的英譯和其他輔助教材,都要重新選定,又花了不少功夫,等於教了兩門課。好在有中大教學中心視聽部的協助,讓我勉強演完這套戲。本書的講稿大多是現場錄影和錄音稿再加以整理的,後來加上的兩講(「飲食男女」和「魑魅魍魎」)則是由本書的編輯林驍女士親自在堂上作的速記整理出來的。為了出這本書,事後我又加上一些資料,包括中文系幾位老師為我助陣的演講和對談,作為「續論」。這本小書也幾乎成了「集體製作」,在此謹向幫助我的張健、周建渝和陳平原三位教授衷心致謝,他們幾乎成了我的共同講者(第二、四、五、六講)。此外何志華教授和音樂系的余少華教授亦曾參加第一講(〈項羽本紀〉)作評論和有關京劇和電影《霸王別姬》的示範,藝術系的莫家良教授則為第三講(〈赤壁賦〉)提供精彩的書畫資料,並親自參加講解。可惜沒有留下錄音稿,未能收入。還有教學中心李雅言教授領導的視聽團隊,以及為我義務找尋各種資料的研究生,齊心協力地幫忙,在此都要一併致謝。
一門課的教材整理成一本書,在我也是第一次。這種做法,嚴格來說不算學術研究,因為我在這方面花的時間和功力不夠,而全書也不見得有什麼新的研究成果,只希望引起一般學生和普通讀者的興趣,也可以作為其他教師的參考。因為是為「大一國文」設計的低班課,所以我故意用比較基本的讀物,而避免高深學術研究之類的專書。當然,本書的讀者說不定也包括比較資深的研究者。我在每一堂課的書單都列有「推薦書目」(包括我認為重要的英文文章),就是為了中國文學專業的同學而設計的。然而即便如此,我必須再次聲明:這本書中的觀點,只能算是一般性的論述,而不是專業研究。
我每年開這門課,都吸引了不少旁聽生,甚至比選課的學生更多,還有校園外的人士,我一概歡迎。不過教了四年以後,我感到疲倦了,終於說服了中文系,請徐瑋老師接班,從今年(2015年)開始,變成了她的課,內容當然也更豐富了。希望可以繼續下去。我的任務也達到了。
我教任何課程──不論是低班的入門課或高班的討論課──都有一個基本目的,就是幫助我學習,所謂「教學相長」,多年來一直是我的座右銘。因此我不能完全服膺韓愈所說的「傳道授業」,因為我沒有什麼「道」或「業」要傳授。我開課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探索」(exploration)──作各種知識性和學術性的求索,大多與個人興趣有關(如文學、音樂、電影、建築),有時候又從求索的過程中發現新的興趣。所謂「學無止境」,一點也不假。我對於中國的文化傳統的探索,就是因為開課而被逼出來的。越探索越有興趣,範圍也越探越廣,甚至自覺或不自覺地和西洋文學或文化作比較。有人認為:我講課的特色就是天馬行空、不落窠臼的聯想和對比,正體現了我的「世界性」的眼光。比如將項羽和荷馬史詩《伊利亞德》(TheIliad)中的英雄阿喀琉斯(Achilles)作對比;說聊齋時又講到愛倫坡的鬼故事。我承認這既是我的特色,也是我的弱點。我堅信文化和文學研究基本上都是比較研究,不能閉門造車。從一個比較的視野,或許可以得到更多的洞見。然而比較不是「求同」,而往往是「求異」或對比,用一個音樂上的名詞,就是「對位」(counterpoint)。我在堂上自覺或不自覺地作了各種比較的嘗試,但僅及皮毛,未能深入。
本書中的六個題目,都代表了我目前的看法和興趣。當然有不足之處,不僅是由於個人學養有限,而且更覺得中國文化傳統是多元的;它的「面向」當然不止一個,本書呈現的六個面貌或面向也不能概括其「全貌」。我本想用「面貌」為書名的一部分,但最後決定用「面向」,這個字眼,如果翻譯成英文的話(這也是我時常作的「雙語遊戲」,從對比中釐清涵義),或可譯成「facet」,也可譯成「orientation」,意指某種趨勢或發展方向。不論是面貌也好,面向也好,我覺得它們都沒有過時,仍然有其現代的意義。我的另外一個「孤僻」就是古今對照,所以我在每一講的後半,都設法把文本拉到一個現代的語境,甚至和現代文學中的相關文本做個比較。有的例子(如《三言》和張愛玲的小說,見第四講)可能有點牽強,但有的卻是無意中或經由其他學者研究的發現(如〈赤壁賦〉的抒情境界和《老殘遊記》的比較,以及對沈從文的〈抽象的抒情〉的啟發,見第三講)。我相信中國的傳統不是死的,至少存留到當今的都是「活」的傳統。只不過經過好多代人的繼承和詮釋以後,早已脫胎換骨,變成新的東西。且容我用沈從文的說法,作一個譬喻:這些古典文本,就像從遠古發射出來的幾道光,穿過長長的時間隧道,讓我們在隧道的這一邊,至少還感受到它的餘暉。
既然我已經用了一個光的隱喻,乾脆再衍伸多用一個:從整個中國傳統來看,這些「面向」也構成一個文化的多元「光譜」(spectrum),文本「放射」出來的幾道「光」,也互相映照,使得織造的光譜更輝煌燦爛。當然每一個後世讀者或研究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光譜,色調不盡相同。我的「光譜」是很雜亂的,五光十色,雅俗並存(所以既有韓愈的古文,見第二講,也有馮夢龍的通俗小說,見第四講),還有不少「陰影」(例如《聊齋誌異》中的魑魅魍魎,見第五講,和魯迅的《野草》,見第六講)。可是它們有一個共通的立足點,就是文學。前面提過,我選出來的文本,都是屬於文學經典。從文學的立足點投射出來的這個光譜,和思想史不同。思想史的光譜是由思想家照明的,而中國的主流思想傳統的光譜無疑是儒家。為什麼我第一篇不選儒家經典而選了《史記》中的〈項羽本紀〉?誠然,太史公司馬遷本人很敬仰孔子,但是〈項羽本紀〉這個文本所顯示的是一個尚武的「英雄」,而不是儒家的君子。他最後戰敗了,而且敗在漢高祖劉邦手下,司馬遷乃漢朝的太史公,他的怨氣源自漢武帝對他所施的宮刑。司馬遷對於整個歷史的看法,也和漢朝皇帝以及他的同輩人不同。〈項羽本紀〉寫得如此精彩,我認為原因之一就是它展現了另一個「武」的英雄視野。這個英雄傳統,除了〈項羽本紀〉之外,也可見之於列傳,如「刺客列傳」中的荊軻。然而,在中國儒化的精英文化中它逐漸不受重視,被「下放」到武俠小說的通俗文學領域,流傳至今。後世人幾乎忘記中國古時也有一個「英雄時代」,即春秋戰國時代(甚至更早)。我認為項羽恰恰體現了中國文化中這個「英雄本色」,正因為他是武將,不是文人。「文」和「武」代表中國文化的兩面,缺一不可。這就是我的「辯證法」。
有的讀者可能會問:既然選的是文學經典,為什麼沒有選詩詞?為什麼我獨鍾蘇東坡,而不顧李白和杜甫?學生在堂上也問過我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沒有人像蘇軾那麼多才多藝,他一身(也一生)體現了儒、釋、道三種人生觀,更不必提他的前後〈赤壁賦〉所代表的真正藝術精神。這個精神的來源是莊子。徐復觀先生早在半個世紀前就說過:真正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在於道家,特別是莊子,而不是儒家。1儒家的藝術理想,即「仁美合一的境界」,「自戰國末期,已日歸煙沒」。2蘇東坡的〈赤壁賦〉的藝術靈感,上承莊子,是毫無疑問的。我本來想選莊子的〈齊物論〉作第一個文本,但又覺得對一年級的學生可能太難,所以作罷。但在討論〈赤壁賦〉和魯迅的《野草》的時候,我還是把莊子放了進去。至於儒家的藝術精神系譜,可以從《詩經》的「雅」傳統開始,錢穆先生早已經演繹過了。他提出儒家最高的理想境界,是「性情與道德合一,文學與人格合一」;3他又指出:「中國文學乃融入於社會之一切現實應用中……而並無分隔獨立之純文學發展。此正為中國文學之特性,同時亦即是中國文化之特性。」4這一個真知灼見,也有意無意之間點出儒家「說教」(didactic)的傾向。換言之,一個以儒家思想為主軸織造出來的光譜,其道德意味也必重。甚至也容不下美學或藝術的鑑賞空間。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還要講魯迅?他畢竟是一個現代作家,基本上是「反傳統」的,把他的文本放在書裏,是否自相矛盾?我必須承認:我對於中國文化的了解,受魯迅的影響很大,多年來我一直浸沉於魯迅的作品世界之中,即使魯迅早已成了「顯學」,研究魯迅的著作車載斗量,我並不受其影響,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在本書第六講中,我把我的辯解都說出來了。我並不認為魯迅全盤反傳統,魯迅的作品反而代表把傳統作「創造性的轉化」的最佳例子。他的大量著作(包括他的學術研究,如《中國小說史略》),為我們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另外一個系譜,我稱之為「抗傳統」──是「對抗」主流思想,而不是全盤否定和揚棄傳統;魯迅作品中的「陰暗面」更代表了他和「幽靈」傳統的緊密關係。也許魯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據聞中國大陸的中學教材已經減少了魯迅的分量。然而西方研究魯迅的風氣,目前正方興未艾,甚至有人把他的〈狂人日記〉作「後現代」的解讀。不論如何,魯迅終於變成了一個「世界文學」的作家。將來如果我再講魯迅,一定把他和歐洲的現代主義的大師們(如卡夫卡和本雅明)相提並論。多年來閱讀魯迅的經驗,也使我深信,中西文化傳統不但可以「對話」,而且內中不少東西都是可以互相辯證、互相「照明」的。那將是另外一本書的話題。我的序言也該到此為止。
2015年8月20日,於香港九龍塘
1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66初版,1967再版),第二章。
2 同上,頁39。
3 錢穆:〈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中國文學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二版,2006), 頁38。
4 同上,頁36。
詳細資料
- ISBN:9789629966935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
內容連載
從老電影的譯名學習古文
在第二講的討論環節,不少同學問我如何學古文。我完全沒有想到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且離題太遠,怎麼會從韓愈道統扯到如何學古文?不知何故,我突然想到自己幼時怎樣學古文的經驗來,說來瑣碎,在課堂上不便多講。但是本書編輯卻覺得饒有趣味,是她這一代的年輕人所沒有的經驗。於是在她鼓勵之下,寫下這點個人回憶。
其實我和大多數的華人一樣,古文都是在中學時期「被逼」學的。我的父母親學的是西方音樂,教育子女的方式也相當西化,放任自由,隨便我看什麼書,並且主動帶我和妹妹看好萊塢(荷里活)的電影。因此促成我對外文和外國文學的興趣。然而古文還是要讀的,在課堂上聽老師講,往往是照抄課本中的古文選篇,包括韓愈的〈師說〉,我聽來毫無興趣。然而卻想不到從電影片名學到了一點「古意」。
民國時期,西方的商業電影進入中國市場,好萊塢的八家大公司,在上海都設有辦事處,負責宣傳業務。那麼影片的名字找誰來譯?影片故事的說明書找誰來寫?據學者陳建華的研究,不少是來自「鴛鴦蝴蝶派」的文人(如周瘦鵑),他們也是最早介紹西片的專家。這些人皆有深厚的古文修養,讀過也寫過無數的舊小說,所以翻譯出來的外國電影片名都甚有古詩詞的意味,以便吸引觀眾和讀者。電影本來是一個通俗性的藝術,理應和俗文學相通。
這類的片名,四個字的居大多數,偶爾有五言和七言,特別是所謂「文藝片」。記得母親經常看兩部她摯愛的好萊塢名片:《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和《翠堤春曉》(The Great Waltz),後來在臺灣的一個小城新竹的一家影院裏我終於看到了。愛屋及烏,除了感到影片故事迴腸蕩氣之外,也覺得片名有點「文乎文乎」的。我一知半解,只覺得意境很美,用「翠」字來形容多瑙河堤,還加上「春曉」,這個典故是否來自我曾讀過的一句舊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然而「藍橋」的典故又出自何處?我不甚了了,但不自覺地對詩詞開始有點好奇了,讀的還是很少,不像其他人家子弟早已背誦了不少唐詩宋詞。回想這段個人經驗,令我深感懊悔,為什麼當年父母不逼我背誦古文?
... 同心聚力,共戰疫情 當前疫情發展進入關鍵時期,觀脈科技積極響應多方號召,多措並舉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秉承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於2月3日開啟全員遠程辦公模式,提供7*24小時不間斷網絡技術支持,全力保障相關機構抗擊疫情工作期間網絡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足不出戶,自助開通 疫情期間,遠程辦公成為企業保生產做貢獻的最合理措施。為服務諸多企業遠程辦公需求,觀脈科技提供多種網絡接入服務。有賴遍布全球的網絡節點,客戶可足不出戶,快速自助在線開通接入服務,從而改變傳統連接方式,打造網絡接入的「新開工」模式。 堅守職責,服務不斷 為保障疫情期間客戶業務系統的安全平穩運行,觀脈科技已成立專門應急服務小組,除日常提供7*24小時的在線服務支持外,還為客戶提供應急保障方案,做好應對各種突髮網絡事件的應急保障工作。 如有技術問題或突發情況,也可與相應的技術服務人員聯繫解決。 共克時艱,行勝於言 對抗這次新冠肺炎,我們每個人都責無旁貸,唯有眾志成城,才能合力戰勝疫情,戰勝一切挑戰。 ... 觀脈科技,國內首家NaaS™服務商,擁有覆蓋全球的虛擬私有網絡,通過行業領先的技術為全球零售、網際網路教育、遊戲等諸多行業提供網絡接入服務方案。自主研發的AllWAN產品是一款NaaS™網絡服務產品,完美融合專線網絡的穩定性和網際網路的經濟性,具備可編程的API,擁有極強的擴展性。CP廠商可以靈活開通並使用該產品,便捷迅速的進行全球布署,即開即用,全球通達。 觀脈科技致力於為全球企業用戶提供高速傳輸、全域覆蓋、快速彈性、安全可靠的連結體驗,持續為企業創造價值。
WEFV2626EFCEYYYB15VEF |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QAGoaxJ.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08958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一中商圈推薦完美的染髮效果推薦染髮店石岡髮廊推薦專業染髮燙髮髮廊豐原髮廊推薦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台中南區韓男刻髮
勤美誠品附近油頭的露額側分髮型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 新光三越附近雙色全染推薦染髮店 日韓髮色台中染髮推薦台中北區微凌亂髮型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和平剪髮推薦推薦染髮髮廊 布丁頭的救星推薦美髮沙龍台中北區質感髮型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和平短髮帶來的新鮮感推薦染髮髮廊 特殊漂色,台中客製染髮精選推薦和平雙色全染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台中西區瀏海減齡方式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 台中染髮推薦ptt
留言列表